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坚强领导下,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广东省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深圳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5 年)》工作要求为着力点,强化党建引领,优化内部治理,提升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行业交流,弘扬慈善文化,积极推动我市慈善行业健康发展。
一、2021年会员情况
2021年,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围绕中心大局,以党建为引领,联动会员开展慈善项目和慈善活动,打造慈善品牌,汇聚慈善力量,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抗灾赈灾中彰显责任担当,为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作出积极努力。截至2021年12月31日,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共有会员194名,其中基金会54名,社会团体35名,社会服务机构58名,企业会员20名,个人会员27名。其中,理事单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副会长单位深圳市慈善会、理事单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顺丰公益基金会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二、2021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行业发展力量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文件、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慈善行业党建工作,联合会员单位、慈善组织开展党建活动,推动党建与慈善业务融合发展、互促共进。
1. 完善党建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和完善党支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内组织生活基本制度。
2.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采取专题党课学习、观看专题影片、参观主题教育基地相结合的形式,多次组织全员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集中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参观叶挺纪念馆,与慈善组织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活动。
3. 推进慈联党委建设。认真做好深圳市慈善行业联合党委办公室日常工作,积极探索慈善行业基层党建工作新途径,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督导联合党委所属党支部党建工作。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书记讲党课”活动、“唱支山歌给党听——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拉歌比赛”、深圳党史馆参观学习等主题活动。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引导和动员联合党委所属党支部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联合社会力量助力河南、山西水灾救援和疫情防控工作。加大慈善行业党组织孵化力度,深入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等7家慈善组织指导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和党费收缴工作,全年发展党员2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申请人4名,积极分子6名。
(二)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内部治理
全面落实《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章程》,严格按照《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用制度规范运作,增强服务意识和工作主动性,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1.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发布《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汇编》,进一步明晰职责,为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供制度保障,更好地促进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2. 贯彻落实章程。按时召开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评议会、秘书长办公会,审议工作报告、财务报告以及重要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依法依规开展活动,确保运作规范。
3. 打造学习型组织。重视团队建设,致力打造专业、高效、赋能的慈善行业组织,全方位、多层次抓好员工培训,着力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有效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承接政府项目,提升服务能力
发挥枢纽型慈善组织的平台作用,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推动社会各界开展慈善活动,鼓励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慈善事业,成为政府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1.编制2020年度深圳慈善捐赠榜。受深圳市民政局委托,联合各协办单位,动员全市爱心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参与申报2020年度深圳慈善捐赠榜,全面梳理深圳年度慈善捐赠数据,分析深圳慈善捐赠趋势,褒扬慈善捐赠行为,促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2020年度深圳慈善捐赠榜共收录620名个人、705家企业和676家社会组织,上榜金额共计190.28亿元。其中上榜个人捐赠金额4.02亿元,对比2019年上升50%;上榜企业捐赠金额108.9亿元,对比2019年上升96%;上榜社会组织捐赠收入总额77.36亿元,对比2019年上升36%。
2.组织开展中华慈善日、深圳慈善日和慈善月系列活动。引导和动员会员单位、慈善组织在慈善月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城市地标、户外广告屏等媒介,广泛开展慈善月宣传,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以“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举办深圳市庆祝第六个“中华慈善日”暨2021年“深圳慈善月”启动仪式,集中观看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发布深圳慈善捐赠榜,宣读《慈善倡议书》,发布“中国慈展会·乡村振兴·99公益日”专题筹款倡议。全市累计在慈善月期间开展慈善项目和慈善活动200余场,服务人数约350万人次,活动主题突出、参与群体广泛、社会影响力显著。
3.开展《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及评估论证项目工作。一是邀请专家学者组建工作团队,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地区(城市)慈善法规政策资料,联系国内慈善地方立法先进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围绕慈善立法的各个方面进行调研,完成《国内外慈善法规政策比较分析报告》《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条例》专家论证报告、《条例》风险评估报告等4份课题报告,为《条例》起草提供依据。二是成立慈善立法调研工作组,赴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调研地方慈善立法工作,拜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重点了解《慈善法》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听取对深圳慈善立法的指导意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分别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当地人大、民政部门领导,以及慈善领域专家学者、慈善组织代表交流探讨深圳慈善立法工作。三是在深圳召开专家评估论证会,为《条例》出台奠定基础,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慈善模式。
4.举办2021年慈善政策业务培训班。协助市民政局为120余名全市民政系统慈善工作负责人及慈善组织代表进行系统培训,邀请北京中银(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国梁、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柯禹及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杨钦焕分别以“慈善法律体系与慈善组织常见风险”“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慈善助力科技”及“慈善资产管理和慈善信托的政策解读和实践探索”为主题,分享前沿资讯和实务经验。
(四)聚焦会员服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以服务会员为着力点,认真开展会员服务需求调研,及时回应会员诉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组织开展培训交流活动,推广慈善工作经验,链接慈善资源,发挥行业导向作用,引领会员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大局。
1. 举办深慈研习社。以“公益 TA 力量”为主题,结合国际妇女节和世界地球日,举办两期深慈研习社,邀请女性公益人代表、生态环保领域公益慈善组织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采取主题沙龙、专题工作坊等培训形式,分享经验成果,传播慈善理念。
2. 开展交流及培训。一是走访会员单位,深入了解会员情况和需求,收集工作意见建议,分享慈善工作经验,为会员单位健康发展提出建议。二是与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合作,面向会员单位举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公益助考培训班(含助理、中、高级)”,帮助会员单位应考从业人员全面系统了解社会工作及其专业知识。三是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合作发布《深圳市公益慈善行业职业认证(一级)》培训项目,率先推出在线人才职业能力认证试点,推动公益行业人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四是积极参与会员单位活动,协助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等会员单位先后举办第十四届深圳社工宣传周主题活动、致敬退役军人温暖行动等慈善活动数十场。
3. 协助会员单位规范内部治理。深入指导深圳市花样盛年慈善基金会、深圳市传梦公益基金会、深圳市文科公益基金会、深圳市天使家园特殊儿童关爱中心等会员单位筹备市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开展专题培训,解读等级评估标准,梳理评估材料。为深圳市丹桂顺公益基金会、深圳市万行公益基金会等新成立的慈善组织讲解慈善组织运营规范,协助开展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督促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五)开展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协同发展
立足深圳慈善行业发展现状,抓住慈善行业热点、痛点、难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总结深圳慈善发展经验,探究行业发展方向。
1. 举办专题座谈会。一是组织召开深圳市慈善组织秘书长代表座谈会,总结慈善行业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经验,探索建立慈善行业应急机制。二是组织召开副会长单位秘书长座谈会,探讨慈善组织如何通过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系统收集慈善行业对《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联合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举办 2021“推动珠三角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沙龙(深圳)暨深圳慈善条例研讨会,为《慈善法》修订和深圳慈善条例立法工作建言献策。四是协助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举办“深圳城市公益精神”研讨会,探讨深圳慈善领域创新举措,发布《知行者说:深圳公益人访谈录》。
2. 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开展《深圳市慈善地标认定标准》研究工作,起草《深圳市慈善创益空间认定标准》(草案),为深圳打造慈善空间提供指引,推动慈善地标建设。
3. 推进行业交流合作。一是协助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筹备论坛嘉宾接待工作,联合第九届慈展会、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发起助力乡村振兴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通过数字人民币红包体验数字化云展,积极推动金融界参与慈善,彰显深圳慈善助力第三次分配的创新举措。二是赴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慈善联合会、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上海慈善基金会、杭州市慈善总会等公益慈善组织交流学习,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慈善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联动各方优质资源,推动深圳慈善行业发展。三是参加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21),与来自慈善界、企业界、学术界的嘉宾以及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交流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企业家精神、慈善文化等议题。
4. 成立深慈联专业委员会。成立行业合规、应急管理和未成年人保护等三个专业委员会,为慈善组织开展专项领域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指导和支持。联合20余家社会组织发起“深圳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保护行动倡议”,呼吁社会组织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社会服务体系。打造“保护少年的你”项目,获得宝安区慈善会第五届公益项目大赛资助,以宝安区未保中心为试点,构建未保主题慈善空间,探索建立具有深圳本土特色的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标准化流程指引。12月30日,联合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等社会组织,在深圳广电湾区国际路演中心举办了“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保护服务论坛”,交流探讨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思考。
5. 参与深圳市社会组织交流服务展示点项目申报。发挥慈善行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探索社会组织基层服务新模式,促进跨领域社会组织之间交流合作,参与党建引领、人才建设、社区治理、内部治理、诚信建设、国际交流等6个领域路演评选,并进入诚信建设领域前三名,入选《传承红色基因,展百家社会组织风采案例集》。
(六)弘扬慈善文化,营造全民慈善氛围
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慈善宣传活动,传播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2021年,共发布微信公众号图文信息410条,在各类媒体报道慈善资讯40余篇。
1. 举办慈善第一课。为热心公益慈善的学生讲授慈善入门课程,普及慈善知识,展现慈善魅力,进一步满足市民对多元化慈善公益活动的需求,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爱心人士投身慈善事业。
2. 举办慈善大讲堂。邀请奥运会、残奥会特约心理咨询专家赵玉萍、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徐道稳、深圳市慈善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钟声通过主题讲座、分享等形式,面向市民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共同营造知善、言善、行善的社会氛围,2021年共举办3期慈善大讲堂。
3. 出版《慈善大视野》。聚焦慈善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宣传深圳爱心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和个人典范,出版4期《慈善大视野》。
4. 参与《公益民心桥》电台节目。与深圳广电集团新闻频率先锋898、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合作开展15期《公益民心桥》电台节目,利用“公益+广播”的形式,持续宣传慈善典型,传播公益理念和专业知识,架起社会公众与公益慈善的桥梁。
5. 举办“我的公益之路”演讲比赛。以“永远跟党走,开启新征程”为主题,联合中共深圳市慈善行业联合委员会举办第三届“我的公益之路”演讲比赛,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展示新时期公益人风采,分享新时代慈善故事。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年。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民政局的部署要求,聚焦民政主责主业,扎实做好行业服务工作,积极推进深圳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党建引领,推进联合党委建设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新要求,加强党对慈善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深圳市慈善行业联合党委组织架构,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推动慈善行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二)做好政府抓手,深入慈善立法研究
协助市民政局组织开展2022年中华慈善日、深圳慈善日、慈善月主题系列活动、2021年度深圳慈善捐赠榜编制等工作,推进慈善行业合规建设,建立健全慈善项目库,配合开展《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征集和修订完善工作,积极推动《条例》出台。
(三)完善平台服务,打造行业服务品牌
加强与会员单位的互动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会员服务内容和水平,推进会员管理信息化,探索创新服务形式,打造高质有效的服务品牌,提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标准服务包”“新成立慈善组织规范治理服务包”等个性化咨询指导服务。
(四)优化培训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完善“深圳市公益慈善行业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打造慈善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培训营项目,分层次、分领域培养行业发展需求的慈善专业人才;建设慈善领域人才数据库,制定慈善人才认定标准。
(五)开展行业研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
建立健全专业委员会工作机制和组织架构,发挥专业委员会专业优势,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研究制定慈善地标等慈善行业标准;编制《深圳市慈善事业发展报告》,全面分析深圳年度慈善事业发展情况,专题研究慈善领域热点问题;扎实推进宝安区试点未保主题慈善空间建设,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未保工作模式和指引,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
(六)弘扬慈善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聚焦慈善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分享慈善故事,传播公益理念和专业知识,弘扬慈善文化。开展第六届鹏城慈善奖褒扬活动,举办慈善大会,褒扬慈善先进典范,激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开展慈善地标认定工作,联结社会各界慈善力量打造慈善创益空间,继续举办慈善大讲堂,参与公益民心桥,出版《慈善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