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慈研习社&益思一会 | 公益无圈!坚持可持续公益发展
“公益无圈!人人皆可以关注并参与公益。在公益行业开展公益项目时,需多和商业、人文等各行各业融合,坚持可持续公益发展,为公众参与公益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杨钦焕
2020年7月3日下午,伴着书卷气和咖啡香,深慈研习社暨第八期“益思一会”公益基金季度主题沙龙分享会在华润万象天地库布里克书店顺利开展。本期沙龙由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和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

》》坐满了的书店一角
主题分享
结合本期活动主题“共同探讨公益项目的资源整合与跨界合作”,我们邀请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潜爱大鹏”)秘书长、理事夏嘉祥分享了《好项目,是如何破圈的?》。作为十多年的职业公益人,夏嘉祥秘书长带领潜爱大鹏成功实践了无数跨界合作项目,联合索尼、支付宝、深圳地铁等企业品牌,将小众的海洋生态保护项目做到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此外,“珊瑚培育”项目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直播、纪录片拍摄等工具,充分运用媒体传播力结合时事热点,推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夏嘉祥秘书长分享中
圆桌讨论
在“从不同视角看公益项目的跨界合作”的圆桌讨论上,我们邀请了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钦焕、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聂蔚琳、潜爱大鹏秘书长及理事夏嘉祥和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冯星鑫作为分享嘉宾。

》》从左至右:夏嘉祥、杨钦焕、聂蔚琳、冯星鑫
提问 解答
Qustions&Answers
“公益项目的破圈或者说跨界合作是一个发展趋势吗?公益项目开展跨界合作,一定要具备的机构或项目能力有哪些......”针对主持人抛出的问题,几位秘书长作出了精彩的分享。
聂蔚琳副秘书长认为,培养专业人才是推动公益项目发展的第一要务,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也因此连续推出公益行业人才培训服务计划。同时,公益机构或项目在疫情“大考”后应梳理应急管理和应急输送体系,增强风险意识。
冯星鑫副秘书长提出,疫情激发了企业家们更强烈的社会责任,公益组织可以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及品牌传播需求设计公益项目,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杨钦焕秘书长分享,“创新”将是公益组织进行跨界合作时必备的能力,不一定是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而是在当前的公益项目背景下,思考如何重新组合、迭代现有的要素,提高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他还分享了公益机构或项目应对疫情影响的“三个建议”:
一是聚焦和强化主营业务,修炼内功,坚持打造核心竞争力,为生存积聚能量;
二是发展枢纽网络。团结同业伙伴,形成规模效应,对外扩张,才更容易获取外部资源,就像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的各个专项基金,也是一个联合体,优势互补才能更好“破圈”;
三是推动资助型机构做公益机构及项目的主动培育和支持,为公益机构提供非限定资助和能力建设。
资源推介

》》项先冬副秘书长分享中
(2020项目大赛申报截至2020年7月10日)
最后,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项先冬代表活动主办方为大家推介当前最热点的公益慈善行业资源。深圳作为慈善之都,各类公益赛事、慈善榜单等百花齐放,公益项目应善于运用行业资源,如:第五届鹏城慈善奖、深圳慈善捐赠榜、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龙岗体育关爱工程等,不断提升项目影响力和打造品牌效应,让更多“行业外”公众看到。
正如夏嘉祥秘书长所说,公益是大家的,人人可以参与,不然就变成了私益。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通过推动公益和各行各业的融合共创,基于专项基金的运作模式来实现可持续公益的发展。